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首页 产教融合 平台基地 正文
携手江南,追求卓越|四十余载研究生工程教育发展成就巡礼(五)

发布日期:2025-03-12文案丨李振可  图片丨贺海军  审核丨孙子文

致力于针织物工艺与互联网、针织装备数字化与智能化、高端针织产品开发与应用等领域研究——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针织中心前身为江南大学-卡尔迈耶集团经编研究中心,始建于2001年5月。2009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针织行业唯一一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12月,以江南大学、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成立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团队一直致力于针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和针织新型结构材料开发。其中,针织智能制造主要通过控制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针织技术交叉融合,开发针织装备智能控制、针织产品智能设计和针织生产智能管理等系统和平台;其次,通过对针织新型结构材料的工艺和生产制备技术的不断研发,推动针织新型材料在时尚面料、功能材料、成形结构、骨架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智能穿戴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技术攻坚,产学研协同创佳绩。中心始终坚持以针织成形技术为基础,实现了短纤纱经编生产技术,成形鞋材料关键技术,横编四针床全成形技术和ADF技术、拉舍尔花边生产技术等重大突破,并与国内近300家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获得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系统领航,经编市场全覆盖。中心开发的经编针织物CAD系统是目前同行业中使用最多的CAD系统,也是国内唯一一套适用于各类经编织物和经编机器的CAD系统。系统得到了国内外经编企业的认可,广泛应用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份的500多家经编企业,覆盖中国80%以上经编企业,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国家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可分别适用于不同面料和不同类型的经编机。

智能管理,针织行业革故鼎新。中心开发了面向未来的针织生产管理系统,将针织准备、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等工序通过多种功能的传感装置,建立了互联网通讯连接、数据交换、智能化在线定位、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使山东如意、浙江万方、超达、江苏丹毛、江阴捷豹等10余家企业的300多台设备实现全流程的“物物相连”,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益,推动了针织行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了针织行业“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并获得2019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研创新引领技术前沿。团队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纺联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

科技转化赋能实体经济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累计合作企业已达600余家,累计合作项目800余项,累计经费已超过3.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 %以上,其中数字化针织装备、针织CAD系统、针织MES系统、针织提花和成形技术等研究成果在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针织企业得到应用,增加产值100亿元,并与泰和新材、安踏集团、鄂尔多斯等知名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核心技术重塑行业格局依托于针织中心与德国卡尔迈耶集团的长期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海外交流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双方合作培养了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纺织行业的各个领域。同时,针织中心已累计举办106期“针织技术培训班”,为行业培养针织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名,生源涉及18个国家和地区,为针织领域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了整个纺织领域的创新发展。

校企联合培育优秀人才。通过建立一批核心企业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的省部级研究生工作站,打造校企联合授课的新模式,使高校更加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专业硕士的研究课题必须依托于企业横向项目,这种培养方式给研究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使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和科研活动,从而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并推动其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促进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