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当前位置: 首页 产教融合 平台基地 正文
携手江南,追求卓越|四十余载研究生工程教育发展成就巡礼(三)

发布日期:2024-12-30文案丨纪杭燕 图片丨陈 龙 审核丨孙子文

致力于碳水化合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碳水化合物与粮食深加工创新团队。

食品碳水化合物与粮食深加工创新团队起源于1992年,在丁霄霖等前辈教授的基础上,金征宇院士成立本团队。团队成立至今,一直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宗旨,秉承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深耕粮食深加工领域,通过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和装备升级,推动主食工业化、方便化、营养化和组分高值化发展。

团队主要人员组成

健康引领,聚焦主食品质提升。针对“谈糖色变”引发对主食高碳水的健康担忧,构建结晶双向调控提升主食产品品质与营养健康水平策略,解决传统主食易回生难题(防止结晶),创制低GI营养健康功能配料(利用结晶)。利用挤压技术突破了核心配料与主食融合难等关键难题。实现方便米饭,慢消化淀粉、抗性淀粉等低GI米面制品功能性配料的产业化示范。

围绕主食产品品质与营养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成果

提质增效,致力高值淀粉衍生物创制。针对粮食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创新高附加值新型淀粉衍生物高效创制策略,发明新型淀粉衍生化技术与方法。实现了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分支环糊精、大环糊精、弹簧糊精的高效创制,以及淀粉基食品包材的开发应用。创制的系列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产品在国内环糊精领域龙头企业淄博千汇生物转化生产。联合江苏龙骏在常州、秦皇岛等地建成8条总产能达到12万吨可降解淀粉基食品包材生产线,同类产品销量国内第一。

围绕新型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高效创制工作成果

产业赋能,创新粮食挤压加工方案。针对粮食加工装备落后,提出了挤压机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粮食加工方案,将团队工艺研究特长与企业设备制造有机结合,实现了成套挤压设备的智能化操作和模块化制造。创新研制并工业化生产配合营养米、米糊类、全脂大豆、宠物食品等专用挤压机。在江苏丰尚集团完成21种不同型号挤压机的工艺设计与工程化,完成相关挤压机国产化全面替代。完成南方黑芝麻米糊食品挤压技术升级,建成年产7万吨挤压熟化复配米粉生产线。

围绕挤压机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粮食加工方案工作成果

立足服务,深耕产业。团队聚焦食品碳水化合物与粮食深加工领域,引入国内优势创新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相关技术成果已服务转化于南方黑芝麻集团、上海旺旺、维维集团、江苏丰尚、诸城兴贸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新增产值100多亿,为我国粮油食品领域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融合资源,协同攻坚。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兴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兴黄桥经济开发区、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团队,采用“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四方共建特医食品研究所。从国家大健康需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原始创新,前沿技术突破和靶向关键技术攻克,旨在解决特医食品技术瓶颈,推动特医食品产业发展。

砥砺创新,成果丰硕。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等项目。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其中21篇入选全球高被引,累计引用超2万余次。团队负责人金征宇院士连续十一年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团队在Springer等出版英文专著3本,其它专著教材7本;授权发明专利163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

团队负责人金征宇院士连续十一年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潜心育人,桃李盈门。团队累计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其中 20多人已晋升教授,7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团队负责人金征宇院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同时,团队搭建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与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等国家高水平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培养及科研合作,共建“江南大学-丹麦技术大学 (淀粉酶) ”等国际联合实验室。

团队获得的主要教学成果奖励

团队国际交流情况